书评丨平民视角看历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2-11 05:00:00

郑磊

历史类读物一向有比较大的读者群,然而,在表述历史的方式和视角上,我们接触较多的是围绕英雄人物、帝王将相和重大历史事件展开的主流叙述,与普通人关系不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说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提出,微观史学“重视那些被迫害和被征服的人”,从他们角度看历史,就像在显微镜之下对细胞进行观察,能够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考。这就是“微历史”,讲的是平凡人的日常生活。罗新所写的《漫长的余生》以及王笛所写的《碌碌有为》,正是这类书里的佼佼者,两位作者都有见微知著的治史风格。

罗新教授专研南北朝和民族史,在他看来“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漫长的余生》的主线是一个北魏宫女的一生,她不是武则天那样的女皇,而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女性,这是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作为历史学著作,作者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在史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写出普通人的真实历史。作者的入手点是1920年代就已出土的北朝时代的墓志,墓志所反映的情况,比从正史里读到的更贴近那个时代。

而另一个挑战,则是如何以小见大,体现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南北朝战争期间,被抓到北方的南朝官宦家庭的女性,无论长幼,大多会被安置在北朝宫廷做宫女。故事主人公王钟儿来自南朝一家官宦人家,30岁被虏入北朝,做过皇帝的保姆,在北魏皇宫里生活了56年,晚年出家,离世时已86岁高龄。

作者选取的是从这个宫女的角度,观察和体验那段公众不太了解的历史细节。北朝宫廷有一种特殊的制度叫作“子贵母死”,作者描述了皇帝、皇后、皇子、大臣们被这个制度卷入各种幸与不幸。只从一篇墓志无法全面了解王钟儿的人生,作者把周围几十个人物的信息尽可能归集在一起,北魏皇后大冯、小冯,以及孝文帝、宣武帝等的形象跃然而出,孝文帝拓跋宏推动汉化运动、迁都洛阳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更加凸显出来。南北朝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朝代,教科书大多草草略过。与那个高瞻远瞩、英明独断的伟岸形象不同的是,作者在书中刻画的真实的孝文帝自幼生活在宫廷政治巨大黑洞之中,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皇族外戚的利益争斗和官僚的阻挠,无论是像王钟儿那样的普通人,还是孝文帝这样的伟大君王,都在特定时代的命运摆布下,像树叶一样,不由自主地卷入权谋斗争的狂风之中。读者可能意外发现,即便在南北朝那样早期的少数民族治下,宫廷政治的模式仍然高度相似,这正是吊诡之处,却又是历史的常态和传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我们应该去接触多元多样的历史。与宏大叙事相比,社会生活史更接地气,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有趣细节。《碌碌有为》的关注点也是普通民众创造的历史。王笛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社会史和城市生活史,这本书用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普通人和家庭逐步延伸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多鲜活的细节,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碌碌有为》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关注普通人,二是有故事和细节。作者认为,平凡人的经历可以反映整个时代的变化,让我们从有血有肉的“小历史”中真实地感受大时代的转折。作者以自己熟悉的川渝地区一户民国时期的普通农家妇女杜二嫂入手,为读者打开了洞察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杜二嫂一家住在石羊场(市集),那是一条开满商铺的街道。杜家从事的是传统手工纺织业,以加工生丝、售卖丝绸谋生。杜二嫂出生在1900年前后,在她40多年的生活中,发生了许多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但在深入杜二嫂的生活后,我们会发现,这些事件几乎没有对她的人生产生直接的决定性影响。这个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她自己则从一个丝织佣工变成了小老板。

同样,作者虽然围绕这个女性普通个体讲述中国社会生活细节,但这个人物并不是这部厚达上下两册书的重点。这本书的框架设计很巧妙,上册主要围绕个人生活展开,归纳了人口、衣食住行、农业、城市、文化和信仰等多个主题,通过摘录引用大量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从日常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各个主题进行详细注解,深入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众史。下册重点是家族、群体和法律,讲述了作为主流的文人社会和边缘人群,江湖与庙堂,家族与自治、法制与法治等重要社会现象的演变。两册书覆盖了历史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书中使用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囊括了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从多学科交叉的眼光来看中国社会。细细读来,这部书就像是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而喧嚣,里面藏着我们每个普通人生活的影子。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