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广州报道
随着技术的成熟,卫星通信进一步加速应用到终端产品中。
在近日举行的2023数字科技生态大会上,中国电信不仅发布了大模型进展和5G焕新计划,还启动了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计划。在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电信提出卫星即服务S+的理念,整合多方卫星资源能力提供服务。
华金证券报告指出,国际电信联盟工作组会议明确了2023年底前6G早期研究的时间表。3GPP提出于2023年开启对于6G的研发,并将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对6G技术进行标准化,2028年下半年生产6G设备产品,2030年正式进入6G商用时代,而空天一体通信是6G应用的核心愿景,能够解决基站覆盖盲区的问题,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已进入快车道。
产业链加速度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卫星手机已经出现。但过去四十年,卫星手机主要向专业用户提供服务,在陆地应急、海洋、航空等行业领域已经普及,却始终没有进入大众消费领域。
2022年,华为就率先搭载了卫星通信功能,支持短信发送,同年苹果也推出了卫星通信紧急求助功能,卫星通信和手机的“有机结合”拉开序幕。来到2023年,华为推出了HUAWEI Mate 60 Pro卫星移动终端,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华为表示:“无地面网络,也能拨打和接听卫星电话。”
这意味着,依靠支持卫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机,在中国内地无WLAN和移动数据网络覆盖的户外无遮挡区域,用户可在天通卫星网络下使用卫星电话、短信等功能。此次在中国电信的终端政企展区内,华为终端通过HUAWEI Mate 60 Pro、卫星业务套餐,对外系统性地展示了卫星业务民用化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购买华为HUAWEI Mate 60 Pro并搭配电信卡就能够使用卫星通话服务,因为华为的卫星通话服务正是来自于由中国电信负责运营的天通一号卫星。据悉,华为很早就开始与电信合作研发,电信有应用需求,华为在通信技术上技术强劲,最终在手机上合作落地。
至此,终端应用的加速落地,带动了卫星通信产业链的发展。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在生态大会上表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
据中国电信卫星公司总经理杨岭才介绍,为突破星地网络独立发展面临的多方面困境,中国电信首创卫星即服务S+的理念,整合多方卫星资源能力,建立综合运营支撑系统,实现多元网络无感接入,加快推动业务融合、用户融合、终端融合、云网融合、全系统融合,提供一站式卫星通信服务。
前景和瓶颈
当前卫星通信正在加速普及,不仅是在手机端,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加下来也会有更多汽车搭载和升级卫星通信技术。除了终端之外,更多的B端场景的新应用也在探索之中。
方正证券报告表示,卫星互联网可以提供广泛的应用和服务。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可实现高带宽、高性能全球覆盖、可便携式\嵌入式终端、低成本、边际成本的全球互联服务。应用包括打造“5G+工业网”、布局海洋时空基准网,助力研发自动驾驶汽车,推动天地通信互联畅通、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丰富航空互联网应用、助力应急减灾、生态环境监测、普惠民生等。
爱立信中国CTO王浩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标准上从Rel-17开始,3GPP就开始研究卫星通信,统称为非地面组网,即NTN。在5G-A、6G初期,包括卫星通讯在内的非地面组网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提供全面的接入。特别是6G中,很多场景如Massive Digital Twining(大规模的数字孪生),现在都需要连接了。
他还谈道:“在需要连接的情况下,地面通信的基站成本太高,必须要通过NTN来实现无处不在的连接。卫星通信是地面通信的一个有效补充,拿主流通信技术的要求来看,比如成本、峰值速率等,虽然卫星通信目前无法和地面的蜂窝通信相比,但是有一些特殊的场景上卫星通信是有相当大的价值。”
从政策看,今年以来支持卫星通信发展的利好不断。比如,10月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了扩大电信业务开放,其中就包括统筹推进电信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移动通信转售等业务和服务创新的支持力度,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参与电信业务经营的渠道和范围。
当前,卫星通信成为潜力赛道,卫星通信的技术应用需求正在多元化,但是要进一步普及也面临瓶颈,比如卫星手机就存在小型化的难题。
华为展台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技术上看小型化是核心的挑战,以前的卫星终端都特别大,需要拉个大天线出来,华为其实是把所有的大天线都集成到手机里,所以就跟普通的智能手机一模一样。最难的就是小型化,然后就是量产,华为依靠多年通信技术的研发来解决难题。”
此外,卫星通信还要解决频段、规模化推广等挑战,但是在业内看来,卫星通信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