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减灾日|科普课堂进校园、布设海洋观测站......广州多维度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郑玮   2023-10-13 18:30: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广州报道

2023年10月13日是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风险已影响全球沿海地区约1400万人。预计到2100年,这一风险可能会影响近7300万人。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位于珠江三角洲入海口,易受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和海浪灾害影响,以风暴潮为主,主要影响南沙区、番禺、黄埔等沿岸。据统计,1949年-2022年,影响广州市沿海的热带气旋共有264个,平均每年3.57个。因受热带气旋影响而引起广州沿岸增水50cm以上的风暴潮过程有160次,平均每年2.2次。近10年内,2017年“天鸽”和2018年“山竹”两个台风给广州带来较大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为此,近年来广州着力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公众科普,以及海洋预警监测体系。以今年为例,广州先后在广州市新港中路小学、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小学等学校举办防灾减灾进校园海洋知识科普讲堂活动,通过视频讲演、科学讲座、知识问答等形式,并以全城直播的方式,为广州全市中小学师生及家长代表带来生动有趣的科普大讲堂。

构建平安海洋是广州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环。除举办系列海洋宣传和科普活动外,目前广州也已建成较完善的由天基、海基、岸基组成的海洋立体综合观测网。《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7年至2021年间,广州市发生的主要海洋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海洋防灾科普走进校园

“影响广州近海的主要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浪和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预警级别由低到高的颜色顺序是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近岸浪有效波高达到2.5米至3.5米时将触发海浪灾害蓝色预警!”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在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小学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竞赛”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

“《202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灾害为主,一共发生了12次灾害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减轻海洋灾害风险,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伊始,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预报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罗军通过视频讲演的方式,用一组数据直观地强调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勾起线上线下观众的注意力。

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希茜则围绕海洋常识、海洋灾害、知识问答三大板块内容,从“海水为什么是咸的?”,讲到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裂流等主要海洋灾害的成因、分辨方法与应对措施,由浅入深地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海洋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宣讲。

“讲座上李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海洋灾害的种类,以及如何应对海洋灾害,让我印象深刻。我在这次活动中收获到很多科学保护海洋的知识,回家之后也打算和家人再分享交流。”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小学尹同学说。

“今天的讲课内容主要是想给同学们分享一下海洋灾害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比如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赤潮等各种海洋灾害知识及应对措施等。希望孩子们能够懂得珍惜海洋、保护海洋,共筑一片和谐的蓝色家园。”李希茜表示。

宣讲课堂结束后,意犹未尽的海珠区南武小学学生代表们也上台分享起“防范海洋灾害风险,共筑蓝色美好家园”的感受寄语,还和同学、老师一起打卡游园科普互动区,通过具有趣味性又富含知识点的游园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海洋防灾减灾重要性的理解,并提升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自救和互救技能。

“灾害虽然可怕,但比灾害更可怕的是无知。”活动现场,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小学党党支部书记周洁清致辞表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地认识致灾规律,能够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希望通过这场生动直观的防灾减灾宣讲活动,让我们全体师生可以增进对自然灾害,特别是海洋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升自我防护能力。”

广州搭建平安海洋立体观测网络

位于珠江入海口的广州,易受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和海浪灾害影响,如何打造平安海洋是推进平安广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提出到2035年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也对平安海洋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广州持续开展海洋观测预报、预警监测和减灾工作,参与海洋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大力构建和完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助力平安广州建设。

目前,广州市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海洋综合观测网,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广州市海域共布设海洋观测站位37个(5个浮标观测点、15个岸基观测站、17个高清海况视频监控),实现对广州市海域内海洋、气象、水质等多种要素的全天候自动观测。观测站基本覆盖广州市海域,岸基观测站平均间隔10公里,海况视频站平均间隔9公里,可为广州市精细化海洋预警报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精准的观测资料和有力支撑。

李希茜表示,现阶段广州市布设的观测站点已基本覆盖全市海域,观测站点的密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立体观测网的建立可以为广州市精细化海洋观测预报及防灾减灾工作需求提供扎实的观测资料,为推进平安海洋建设提供最有力的工作支撑。

“现阶段在海洋观测和预警减灾领域,也出现人工智能网格预报等新方法,可以提供更精细化的预警报。目前广州市相关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正在升级优化广州市精细化海洋灾害预警报数值模式,着力于提升广州市海洋精细化预报水平和海域范围内海洋各要素预报精度。”李希茜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7年至2021年间,广州市发生的主要海洋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谈及下一步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李希茜建议,沿海城市要积极开展海洋预警报业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GIS、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整合现有观测预报数据资源,建成涵盖海洋观测、预警预报、应急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平台,持续提升海洋预警报工作水平和公众服务能力。(编辑:洪晓文)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