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强生、辉瑞、罗氏、诺华、默沙东、赛诺菲、GSK等跨国巨头相继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总体来看,大多数跨国药企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总营收的增长。
眼下,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仍在持续,从财报可以看出,一季度大多数跨国药企仍然围绕新冠进行产品布局,例如新冠疫苗、新冠抗体、新冠口服药等,如此也使得新冠概念产品成为重要关注点。同时,肿瘤药物仍然是多家药企的主要产品,除此之外,肿瘤、心血管、罕见病、免疫性疾病等相关治疗领域产品增长势头也不容小觑。
一直以来,中国是各大跨国药企布局的主要市场之一。不过,受疫情和医保谈判等因素影响,调整产品布局与发展战略、探寻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各大跨国药企当下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新冠概念产品有人欢喜有人愁
5月3日,辉瑞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第一季度总营收257亿美元,同比增长82%;其中,新冠疫苗Comirnaty收入132亿美元,新冠口服药Paxlovid收入15亿美元。若剔除新冠产品的贡献,第一季度收入增长2%。就这两款新冠产品来看,由于加强针的获批,再加上美国以外的市场迅速拓展,为辉瑞疫苗带来了可观的营收,使得疫苗Comirnaty的表现超出预期的106亿美元,但口服药Paxlovid却低于预期的24.2亿美元。
Paxlovid于2021年末才获得FDA紧急批准上市,上市时间不足半年。此次财报公布的时候,Paxlovid处于市场开拓和销量爬坡期。不过最近Paxlovid面临舆论信任危机挑战。据媒体报道,服用Paxlovid后可能出现复阳的情况。在辉瑞的临床试验数据中,也在一小部分病例中发现了这种现象。临床数据披露,大多数的复阳都发生在开始服用Paxlovid后的第10到14天,但这种情况的发生率有多高还并不明确。临床研究中,因为在安慰剂和服用Paxlovid的患者中都出现了服药后10到14天病毒载量更高的情况。
相比之下,默沙东的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销售势头迅猛。默沙东于4月28日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公司实现总收入159.01亿美元,同比增长50%。新冠口服药物Molnupiravir在报告期内实现收入32亿美元,相较于默沙东预期的2022年全年50亿-55亿美元的销售额,Molnupiravir在一季度销售收入已经超全年预期的半数,如此也使得默沙东新冠口服药营收超过辉瑞,实现开门红。
此外,在新冠治疗市场获得较好表现的还有罗氏及阿斯利康。罗氏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营收164.45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1%。新冠中和抗体Ronapreve同比增长272%,达到了5.87亿瑞士法郎。阿斯利康第一季度营收113.9亿美元,市场预期107.92亿美元。其中,Vaxzevria新冠疫苗销售额为11.45亿美元,Evusheld抗体组合销售额为4.69亿美元。目前,Evusheld(tixagevimab替沙格韦单抗与cilgavimab西加韦单抗组合)作为一种长效抗体组合,已获准在欧盟上市,用于成年人和青少年广泛人群的新冠病毒暴露前预防。
在中和抗体市场,GSK也在布局。根据GSK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公司实现收入97.8亿英镑(130.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在新冠产品上,GSK的新冠中和抗体Xevudy(Sotrovimab)一季度完成13.07亿英镑的收入。
不过,在3月底,美国FDA更新了Sotrovimab的紧急使用授权(EUA)情况说明书。FDA已经确定,基于所有可用证据,包括VIR产生的新的活病毒数据,Sotrovimab 500mg剂量不太可能对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有效。这会不会给GSK中和抗体后续的业绩造成影响仍有待观察。
在GSK新冠中和抗体药物面临挑战之际,强生的新冠疫苗出现了下滑态势。作为跨国药企的龙头老大强生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指出,公司总收入234.26亿美元,同比增长5%,但不及预期。其中制药业务收入128.69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公司净利润为51.49亿美元,同比下降16.9%。对于净利润下滑的现状,强生表示,由于新冠疫苗全球产能过剩,因此停止了疫苗的生产,导致公司疫苗收入下滑。而最近FDA发表声明称,鉴于强生新冠疫苗存在接种后出现罕见血栓的风险,决定限制强生疫苗的接种,只允许部分特殊人群接种该疫苗。
核心“网红”产品增长势头不减
除了新冠概念产品,各家“网红”产品的表现也不容小觑。
默沙东在2022年第一季度不仅在新冠市场获得了较大的收益,业绩也同样受到了HPV疫苗Gardasil / Gardasil 9和PD-1产品Keytruda(“K药”)的销售拉动。
根据默沙东业绩报告,制药业务在一季度收入141.07亿美元,动物保健业务收入14.82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默沙东的癌症药物Keytruda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为48.09亿美元,位居药品中销售额第一位,同比增长23%。目前,K药在2018年7月上市以来,全球销售额已超过171亿美元,增速达到+20%。在适应症扩展上,已经在5种肿瘤上获得了一线疗法资格,且未来还有望在更多瘤种上获得一线用药资格,作为默沙东的核心产品,K药将继续支撑其业绩增长。此外,默沙东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在第一季度销售额为15亿美元,同比增长59%,主要受包括中国在内的市场需求强劲的推动。而这业绩也远远超过了华尔街此前预期的2亿美元。基于较好的市场表现,默沙东已将2022全年全球销售额上调至569亿美元-581亿美元,预计增长17%-19%。
同样将市场放在肿瘤领域的还有诺华制药。根据4月26日公司公布的季度财报,一季度诺华营收125.31亿美元,净利润22.19亿美元。从财报数据来看,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生物制剂司库奇尤单抗(Cosentyx)和心血管治疗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Entresto)尤为突出,后者达到了42%的同比增长,奥马珠单抗、卡那奴单抗以及“最贵药物”Zolgensma也都在高速增长。而在CAR-T疗法Kymriah一季度销售额为1.27亿美元,显著降低13%,跌出了TOP20后,近期,诺华宣布整合了肿瘤学业务和制药业务,合并为创新药部门。
在默沙东、诺华加速肿瘤市场布局之际,罗氏则在罕见病领域获得了亮眼的表现。一季度,罗氏制药部门营收111.59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6%;诊断部门基于新冠疫情监测的高需求,一季度保持强劲增长,达到52.86亿瑞士法郎。在制药部门,多发性硬化药物Ocrevus在一季度成为罗氏销售额第一的产品。
根据公开信息,罗氏Ocrevus是首个获批可以治疗RRMS和PPMS两种类型多发性硬化的药物,完成起始负荷给药后仅需每6个月注射1次。2021年,该药实现销售额50.55亿瑞士法郎,成为罗氏最畅销药物,并有望在2022年持续增长。
另外,赛诺菲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实际收入96.74亿欧元,同比增长8.6%。其中制药业务收入合计73.26亿欧元,疫苗业务收入10.2亿欧元,消费者保健业务收入13.28亿欧元。Dupixent(达必妥)在短期内仍为赛诺菲最重要的产品,在本季度收入达到16.14亿欧元,在这两年稳坐赛诺菲“明星”产品宝座,业绩表现一度可以与“药王”修美乐媲美。
达必妥是第一个获批能进行特应性皮炎治疗的生物制剂,2020年6月达必妥在中国上市。不过,在今年,艾伯维、辉瑞JAK抑制剂在华加速登场,辉瑞阿布昔替尼获批,艾伯维乌帕替尼更在两月斩获3项适应症。如此,Dupixent能否继续坐稳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市场宝座,值得关注。
多重压力下寻求市场新增长点
在全球疫情进入第三年,尽管面临着新冠疫情冲击,各跨国药企依旧在加速中国市场的布局。
尽管新冠疫情还在延续,但仅仅将目光放在新冠概念产品上无疑有些短视。如此,在布局新冠产品之外,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也成为各家跨国药企聚焦的一大方向。
特别是随着集采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医保目录动态性调整等政策的推进,跨国药企被迫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调整人才架构来压缩成本,应对市场变化,寻求新的增长点。
以阿斯利康为例,尽管公司在Vaxzevria新冠疫苗、Evusheld抗体组合销售额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财报显示,该公司净利润为3.88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5.62亿美元,数据上不难看出,眼下,要想实现更大发展,扩大产品管线寻求新的市场突破点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准线。
眼下的市场环境也让包括GSK在内的药企陷入困境。例如,在去年,GSK就宣布拆分消费者保健业务,成立“New GSK”。根据计划,New GSK将专注于免疫系统科学、人类遗传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并将在2031年达到330亿英镑(460亿美元,按固定汇率计算)的销售额,而今年GSK也完成了业务剥离。这也意味着,GSK在中国市场后续重心已经转向创新生物制药。
不过,做创新生物药也并非一片坦途,前不久,GSK在中国市场就停产了一款知名乙肝药阿德福韦酯片,该款药物已被至少23家国内仿制药企仿制生产。在全国第六批药品集采中,该款药物的两款仿制药中标,而GSK旗下的原研药则未能中标。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仿制药不断增加将致原研药利润缩水,这或是GSK停产知名乙肝药的真正原因。
如此,有业内人士研判认为:跨国药企在华布局似乎陷入了瓶颈期,如何带动药企业绩增长也成为不容忽视的战略实施目标。IQVIA数据也预计,到2025年,全球两个主要治疗领域肿瘤和免疫,由于新疗法和药品的不断涌现,预计将以9%-1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肿瘤领域预计将在五年内增加100多种新疗法,到2025年,药品支出增加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2600亿美元以上。其他疾病领域预计也会出现许多新疗法,包括新颖的偏头痛疗法、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症或帕金森综合征的潜在治疗方法。
在谈及当下的市场挑战以及后续发力方向时,此前,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10年,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增长非常好,2020年开始受到疫情、集采、医保降价等因素的影响,院内市场开始出现收缩。不过,这也是阿斯利康响应国家医保以价换量的动作,尽管业绩受到影响,但阿斯利康服务的患者数量大幅度上升。
“2020年,我们的业绩维持两位数的增长,2021年开始出现增速放缓。对于阿斯利康而言,我们依旧看好中国市场。这里不仅仅作为阿斯利康销售药物的地方,更是作为了阿斯利康创新的源泉,我们看到的中国机会正是全世界的患者早晚会用上中国的药。”王磊如此说道。其实,这也是多数跨国企业聚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