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滨海湾新区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额全市第二,着力构筑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实习生常乐昕   2021-03-27 20:16:27

“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总占地面积达1394亩,项目总投资达90亿,规划建设智能制造厂房、数据中心、AI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人才公寓等项目,其中数据中心预计2021年底可交付使用。”3月25日,在走访东莞滨海湾新区的过程中,OPPO基建项目总监步杰平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道。

滨海湾新区位于东莞西南沿海,毗邻香港、澳门,近邻广州南沙和深圳前海,占据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位置。2020年底,滨海湾新区获批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东莞获批的第二个省级高新区。

据悉,2020年滨海湾新区已签约包括OPPO全球总部、vivo智慧终端总部、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产业及综合创新示范项目等在内的4个重大产业项目,协议投资额达约27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海波表示,随着各地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不断完善,仅依靠传统的产业优势、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不足以推进滨海湾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取谋划更多系统性引领型改革,吸收自贸试验区、中国保税区等先进园区的经验做法,着力构筑东莞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在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制度改革创新双重支撑下,滨海湾新区正逐渐成为东莞加速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0年滨海湾新区完成重大项目投资69.53亿元

“我们原来的总部在研发、住宿等方面规划用地比较分散,而滨海湾新区能够提供比较大的集中连片土地,方便我们将来把研发、智造,包括人才住宿等全部集中在一起。”谈及为何将OPPO总部迁至滨海湾新区时,步杰平说,“滨海湾新区的交通也非常便利,到深圳南山车程不超过20分钟。”

凭借着连片土地优势及区位优势,2020年全年滨海湾新区共完成重大项目投资69.53亿元,排名东莞全市第2,逐步构建起由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组成的“1+2+1”现代产业体系。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OPPO和vivo两大知名手机品牌亦均有项目签约入驻滨海湾新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工地现场了解到,目前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已经在滨海湾新区开工建设,计划建造智能制造厂房、数据中心、产品技术研发中心、5G产业研发中心、AI人工智能实验室、新型移动终端研发中心以及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

其中OPPO数据中心是OPPO公司自用IDC,建成后将成为OPPO全球算力中心,处理和存储公司最核心数据,满足高端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新型产业研发等业务发展需要,并保障公司核心数据安全性,是OPPO发展大数据、5G应用、IOT等前沿业务的基础。

“数据中心项目首期工程将于2021年底竣工,智能制造厂房预计明年底也可交付使用。”步杰平表示,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规划产能为7000万台/年,投产后预计工业产值可达240亿元/年,年纳税额可达14亿元。

WechatIMG374.jpeg

(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常乐昕/摄)

在内部规划方面,滨海湾新区2021年工作计划(下称“新区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新区三大板块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展路径。

其中威远岛聚焦“科教和国际交流中心”定位,谋划建设大湾区大学科技园等,侧重推动原始创新。沙角半岛聚焦“都市核心区”定位,重点布局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交椅湾则聚焦“产业之芯”定位,依托OPPO、vivo、正中等项目,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与上市企业总部基地,打造产业化中心。

在东莞整体产业布局中,为实现与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错位发展,孙海波表示,滨海湾新区将大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产业,同时侧重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承担起在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的重要使命。

新区工作计划指出,要争取上级支持在新区实行“新区总部+全市生产项目”模式,对符合新区定位的总部企业,总部落户新区,生产制造在全市布局。并主动与片区各镇及松山湖、水乡等园区进行交流对接,探索联合片区四镇招商部门、优质企业、商协会等企业机构成立招商联盟,建立招商引资共享、联谊机制。

推动莞港“三链”融合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竞争日趋激烈。

“在和企业的对接沟通中,我们越来越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产业优势、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等,不足以维持滨海湾新区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孙海波坦言,东莞作为地级市,在政策创新等方面,和广州、深圳、甚至更远的成都、天津等一线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的高度去谋划,吸收自贸试验区、中国保税区等先进园区的经验做法,推动滨海湾新区向更高级平台迈进,才能更好发挥区位优势,发挥东莞产业链优势,在大湾区开发建设中贡献更多滨海湾新区力量。”孙海波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披露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已达169家,其中江苏省最多,有18个,广东省排名第二,有14个。作为广东制造业重镇,目前东莞辖内也已拥有2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广东省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区,近几年沿海经济带也开始密集布局,开发区主导产业则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领域,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也相对热门。

1.png

近有松山湖,远有大湾区其余13个国家级高新区,面对激烈竞争,新区工作计划首条即指出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构筑东莞制度型开放高地,通过政策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维持长效竞争力。

2021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9次提及滨海湾新区,并明确指出要支持滨海湾新区在制度开放、区镇融合发展等方面创造更多先行经验。

具体来看,新区工作计划明确,要高位谋划更多系统性引领型改革,积极争创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同时借势借力争创更高层级平台,重点做好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申报,同步积极复制推广东自贸试验区政策创新成果,探索建立科技类企业扶持机制,打造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滨海湾新区还是国家明确的莞港合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

针对莞港合作规划,孙海波表示,“希望能够在规则、管理标准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开放,利用好香港现代服务业与东莞产业链优势”,今年将谋划建设莞港“三链”融合创新区,推动香港与东莞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三链”融合。同时探索与港澳合作创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港澳服务+东莞制造”新模式。

依托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对外开放改革创新试验区平台作用,滨海湾新区或已成为东莞加速推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