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文静重庆报道 12月3日至12月10日是公益活动“2021年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宣传周期间,由中国酒业协会联合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张裕集团、洋酒生产商协会等发布的《2021中国酒驾预防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表明,2011年以来,我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九)》实施,将醉酒驾车列入危险驾驶罪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修改了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细则后,去年,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了70%以上。
图源:中国酒业协会
醉驾少了3成左右,但酒驾在饮酒人群中的比例是否有所减少?饮酒不驾车的理性饮酒观念是否路人皆知?白皮书并没有公布量化的结果。但从饮酒且持有驾驶证的人群至少为1.29亿人来看,有酒驾潜在可能的人群庞大,喝得少和路程近是不少人酒驾的“侥幸”心理。
在“以理性文明,拒绝酒驾”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宣传中,酒类生产企业如何看待产品促销和理性饮酒之间的关系,是最难的一道关。
白皮书提出避免酒后驾驶的一条建议是,将“酒后不驾车”的宣传语、漫画等印在酒瓶的商标上及餐饮娱乐场所的酒水单上。其实,从2006年起,酒类产品和香烟一样,国家标准有警示语的强制性规定,在标签上要打上“过度饮酒有害健康”字样,可同时标示其他警示语。但快20年过去了,酒类厂商少有在产品上标注“拒绝酒驾”。
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包括贵州茅台集团在内,共有14家各酒种企业共同倡导理性饮酒,但只有顺鑫农业(000860.SZ)牛栏山酒厂党委书记、厂长宋克伟直言:牛栏山酒厂出厂的每一件产品不仅标明了过量饮酒、有害健康的行业通用提示语,还主动增加了“酒后不驾车”的温馨提示。
饮酒人口增加高度酒仍为主流
白皮书首次公布了一些数据和对比关系,非常有意思。
图源:白皮书
2012年至202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从2.4亿辆增加到3.72亿辆,其中增量大部分是汽车,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仅为1.2亿辆,另一半被三轮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瓜分。但到去年,汽车保有量以2.81亿辆占同期机动车总量的70%以上。70后、80后的新司机激增,就连记者所处的重庆边远山区农村,轿车入户也占据总户数的1/3以上。
白皮书称,近10年,我国驾驶人增加了约2.59亿人,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伤亡事故相比上一个十年减少了2万余起;2020年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70%以上。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饮酒且持有驾驶证的人群在驾驶人群中过亿,占比近30%。其中男性驾驶人3.08亿人×中国男性人群饮酒比率39.6%=1.22亿人; 女性驾驶人1.48亿人×中国女性人群饮酒比率4.5%=0.07亿人。
另一张表格是2012年至2020年的饮料酒产销量和人均消费表,可以反映出酒类行业发展的准确走向。
一是酒类消费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
2012年,我国饮料酒产销量为6381.6万千升,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果酒、发酵酒精等。到去年底,这一数字降为4476.5万千升,比2012年下降30%。
二是9年来,饮酒总人口呈增长态势。
和饮料酒产销量近10年30%的降幅相比,我国人均消费饮料酒从2012年的47.1升降至去年的31.7升,降幅高达33%。这表明,9年来,饮酒人口变量起了很大作用,消费人群的增速快于饮料酒总量的降速。
三是9年来,人均折合纯酒精从6升降为4升。和人均消费饮料酒降幅相当,去年和2012年相比,人均纯酒精降幅也为3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测算了一下9年中,人均消费饮料酒的同比降幅均大于人均纯酒精的同比降幅,这表明人均纯酒精含量虽总体走低,但饮料酒中的酒精含量并没有大幅减少。这主要是指白酒在所有酒种中,高度酒的饮用习惯依然占主流。
喝得少和路程近成酒驾“侥幸”心理
9年来,无论是饮料酒的总量还是人均喝酒量呈下降趋势,理性饮酒功不可没。
白皮书总结道,“酒后拒驾”日益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普遍认同和支持的文明准则和法治规则。大部分消费者都能清晰地认识到醉酒驾驶除安全外,还会对驾驶员的工作、生活、子女经营活动等都会产生影响。
该报告由中国酒业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针对目前我国酒驾行为、对酒驾认知及酒驾影响因素开展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 从今年9月10日–10月10日,通过在线问卷调研(定量调查) 和线下深度访谈(定性调查),采集样本164124份,覆盖29个省份及地区,从获得的近16.4万份调研结果中对公民酒驾态度进行总结,并提出酒驾预防与协同治理合理化建议。调研人群的年龄在16岁–60岁的消费者,其中25-40岁人群超过半数(56.21%)。
调研数据显示,整治酒驾效果显著,超过半数人(59%)从未乘坐过酒驾司机车辆。但往往因为路程较近或喝的不多抱有侥幸心理酒驾。在调研对象认识的亲朋好友里,问及当时为何酒驾时,一时冲动的只占所有原因的5%,感觉应该不会查的占21%,喝得不多的占33%,路程比较近的35%。
47岁的青岛消费者李光洁在调研中说,多数时候还是侥幸心理作祟,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少喝一点认为应该不会有交警查车,还有很多人对法律规定的“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的最低血液酒精浓度等概念模糊,自认为“只是几瓶啤酒不会有问题”。
白皮书里把概念模糊乃至错误的一些“侥幸心理”一一做了更正。
“酒喝得少,驾车就不会被查出”
图源: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酒精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中,5秒即可出现于血液中,30—60秒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
“排尿和出气就可以把酒精排掉”
白皮书回答:酒精在人体内氧化和排泄速度缓慢,被吸收后积聚在血液和各组织中(脑组织中的酒精浓度是血液酒精浓度的10倍)。绝大多数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只有极少量(约2%~10%)酒精没有氧化分解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汗腺随蒸发排除。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回到家满嘴酒气的时候,他体内的酒精浓度远远高于出气的浓度。
“喝酒脸红说明能喝”
白皮书更正:体内含有丰富的乙醇脱氢酶能迅速把乙醇氧化为乙醛,而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会引起脸色泛红甚至身上皮肤潮红等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脸”。乙醛脱氢酶在体内的含量具有较大个体差异,乙醛脱氢酶含量较少的人,乙醛代谢缓慢,就只能积累在体内靠P450慢慢一点一点氧化排出体外。【特别注意】:乙醛对人体危害很大,所以说“脸红的人能喝”是错误的。
喝酒脸红的人长期酗酒患肝癌、食道癌、结肠癌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人。绝大多数女性的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的含量低于男性。酒席上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主要靠肝脏代谢,进一步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加重了对肝脏的损伤。 【对策】:提醒大家尽量多摄入植物性食物,既可以降低酒精的吸收又可以减轻对肝脏的伤害。
“不开车只劝酒没有罪”
白皮书指出,没有酒后开车的行为,也有可能会构成危险驾驶的共同犯罪,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饮酒过程中,行为人明知驾驶员必须驾车出行,仍极力劝酒、刺激其饮酒,且饮酒后不给其找代驾行为;行为人明知驾驶员饮酒, 教唆、胁迫或命令驾驶员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车辆所有人明知借车人已经醉酒且要求驾驶机动车时,仍将车辆出借给借用人的行为。
建议酒标印“酒后不驾车”
要驾车,意味着只能请代驾甚至滴酒不沾,在饮料酒产销量逐年呈下滑态势的酒类行业,理性饮酒到底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是身体力行,这极大的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
白皮书建议酒类厂商,将“酒后不驾车”的宣传语、漫画等印在酒瓶的商标上及餐饮娱乐场所的酒水单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找资料后发现,早在2005年,国家标准《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GB10344—2005)颁布后规定,推荐酒精度超过0.5%的酒精饮料在标签上标示类似“过度饮酒有害健康”的警示语。2015年,上述国标被废除。但继续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蒸馏酒及其配制酒(GB2757-2012)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酒及其配制酒(GB 2758-2012)均规定,酒类标签应标示“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可同时标示其他警示语。
在“2021年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启动仪式上,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洋河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和双沟酒业董事长张联东,泸州老窖(000568.SZ)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安徽古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金辉,青岛啤酒(600600.SH)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会稽山(601579.SH)董事长虞伟强,保乐力加中国董事总经理郭斌臣,帝亚吉欧中国董事总经理艾恩华,顺鑫农业牛栏山酒厂党委书记、厂长宋克伟,百威亚太联席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杨克,古越龙山(600059.SH)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爱保和张裕公司(000869.SZ)14家企业代表共同发声,倡导理性文明,拒绝酒驾。
但只有宋克伟明确提出,牛栏山酒厂出厂的每一件产品不仅标明了过量饮酒、有害健康的行业通用提示语,还主动增加了酒后不驾车的温馨提示。随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市面上看到,酒标上基本有“温馨提示: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字样,但少数有其他警示语出现,尤其是禁止酒驾。
在华致酒行销售的法国进口葡萄酒皮龙酒庄莫贡村杜派丘干红葡萄酒的中文背标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右下方有竖排行小字,增加了“酒后不得进行机械操作”字样,但字号较小,加上位置不显眼,消费者不易辨识。
在竞争激烈的酒类市场中,忙着实现销量、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目标的酒厂、酒商,如何在酒类促销和理性饮酒中进行平衡?
“理性饮酒宣传上的三大‘难’之一,在于企业对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劝消费者少喝酒,意味着短期内企业收入减少。但长期看,对消费者、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才是决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张裕公司董事长周洪江说。
“迈入十四五,酒业发展已进入了责任为王的新时期。”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总结道。
除了履行社会责任本身,理性饮酒有没有可能引发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
图源:白皮书
张裕公司总经理孙健就认为,理性饮酒是企业引领年轻人酒水消费新风尚的重要机会,可以培育家庭消费场景。而葡萄酒在家庭饮用场合链条补短,恰恰是中国葡萄酒走向成熟市场的标志。持类似看法的包括宁夏葡萄酒酿酒企业凯仕丽酒庄、意大利进口葡萄酒商蒂维妮酒业等葡萄酒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