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广州报道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6所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
《规划》透露,广东将加快推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着力建设一批与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海洋经济、智能经济、大健康等主体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水平国际化高校,打造集协同育人、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智慧中心。
《规划》提出,支持珠三角其他城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快筹设大湾区大学、中山科技大学等高校,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规划》还提出,广东将在2020年基础上新增约30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约370万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
《规划》提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培育工程,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委托管理等多种办学模式。到2025年,培育创建100个以上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每个地市至少创建2个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
根据集团对成员校的控制程度,可将教育集团划分为三类:实体式教育集团、联盟式教育集团和品牌式教育集团。后两类教育集团中,集团对成员校的管理和决策不具有控制和支配权。
以广州为例,广州拥有市属教育集团、省实教育集团、广雅教育集团等众多教育集团,像省实教育集团采用合作办学的模式,部分院校产权不属于集团,但是由省实派出团队管理。
此前,越秀区进行了中小学集团化的办学优化,形成了“669”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格局,即“6”个教育集团,“6”个小学学区和“9”个幼教联盟,一方面通过“整合”的方式把独立的中小学变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另一方面将同类型、同学区的学校进行“合并”。
在高中教育阶段,广东“十四五”期间将新增约30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加快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由分层办学转向分类发展,形成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新格局。
在职业教育方面,广东提出,聚焦“双十”产业集群,推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技术与重要产业全链条融合;高质量推进省职业教育城、广州科学教育城、深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
《规划》提出,广东要在5年内中职学校数量要达到350所左右,高职院校要达到90所左右,并建设若干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一批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80所左右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建成300个左右“双精准”示范专业。
据统计,广东已有职业院校635所,在校生265.34万人。广东将探索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的产教融合新路径新模式,广东省职业教育城的建设就是一个例子。
广东省职业教育城坐落在广东清远,预计“十四五”期末入驻高校24所,在校大学生达到25万人左右。目前已有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入驻。
其中,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成立首家“政、工、校、行、企”五位一体的英德茶产业学院,围绕茶产业建设电子商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跨境电商、市场营销、物流的专业集群,搭建起茶产业“种、采、制、销”全链条产学研创转的平台。
广东还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与港澳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增100对粤港澳姊妹学校(园), 打造10项以上粤港澳台师生交流品牌活动。
早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出鼓励粤港澳三地高校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随着“十四五”阶段的进一步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将进一步协同发展。
今年年初,广州市第二中学与香港德信中学、广州市真光中学与香港九龙真光中学在内的38对穗港澳学校签约缔结为姊妹学校。截至今年4月,仅广州一个城市就缔结了279对穗港澳姊妹学校(园)。
大湾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将协同发展,到2025年,新建3-5所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新设3-5所不具法人性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和联合研究院,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广东高校招收港澳台侨学生规模比2020年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