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莹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产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从生产力出发并以生产方式为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划分时代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考虑时代的确切事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首先要从时代构成的经济基础来认识时代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在其他社会形态中一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就是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推动时代的发展。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历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相融合的理论发展进程。其次,要从时代运行机理来认识时代发展的具体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根本利益一致不等于具体利益一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处理,就会导致斗争激化,影响社会和谐发展。我国的实践表明,阶级是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必然产生,又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必然消亡。最后,要从世界历史和全球体系来认识时代发展的中心问题。按照马克思的“五形态”论,当今时代是一个“一球两制”的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长期并存是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党宣言》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特征和趋势的描述至今仍然是最有说服力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虽然尚未实现,但他作出这种替代方案的理论依据却越来越被证明是正确的。正是在不断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和破解时代课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实现了新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始终是在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的紧密联系中不断发展的。从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方式的演变到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此基础上认识时代发展的根本动力、具体动力和中心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