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补贴瞄准西部最优,西咸新区最新发布15条措施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毕华章   2021-10-09 11:30:5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毕华章西安报道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启动以来,西咸新区创新活力持续升温。高校院所、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创投机构纷纷加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科创平台相继落地。

10月8日,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发布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15条措施,为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再添一把火。

值得注意的是,本着普惠性、不重复等原则,这批政策制定过程中,参照对比了陕西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各开发区,以及西部地区部分城市相关政策,目标是在支持方式、支持力度上达到西部最优。

 (图说:西咸新区支持秦传原总窗口建设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现场)

15条政策瞄准西部最优

为加快国内外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向西咸新区聚集,激发创新动能,西咸新区发布《西咸新区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若干措施(试行)》。

这批政策是在研究陕西省及西安市支持秦创原政策包的基础上,制定的补充性新政策,除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类企业在省市支持的基础上西咸新区新增奖补外,其余政策与省市政策包内容均不重复。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孝表示,这些政策在制定时重点考虑了初创企业对拎包入住、税收奖补和人才补贴方面的需求,也考虑了成长期企业对投融资和研发补贴的需求;力争切合秦创原总窗口当前快速聚集科技型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需求。

“支持方向包括配套奖励、场地补贴、人才补贴、研发奖励、金融支持、税收奖励和住房保障等。”赵孝称。

例如,对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的企业,在省市奖励基础上再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的企业,在省市奖励基础上再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获国家、省、市级支持的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在国家、省、市级支持的基础上,西咸新区按其获得最高支持金额的10%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支持。

对经省级主管部门认定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人员,在省级补贴的基础上,给予1:1的配套补贴。

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持有人,自持成果直接创办或以技术作价入股与企业合作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按实缴货币资金的10%给予最高5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3年内按科研设备采购资金的30%给予累计最高200万元的运营资金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些政策中,按照创新主体而言,其中10条面向科技型企业,3条面向科技人才,1条面向创新平台,2条面向中介机构(与科技型企业共享)。按照发展阶段而言,7条面向初创期企业,3条面向成长期企业,5条面向成熟期企业。

已布局58个产业园区

西咸新区此次发布的15条政策,没有设置较高的兑现条件和门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均可享受。

这是一批面向科技企业、创业人才、创新平台、中介机构等创新创业主体需求的普惠性政策,为在秦创原总窗口创新创业的主体提供了便捷。

这仅是西咸新区支持秦创原总窗口的一个缩影。

如今,秦创原总窗口发展形成良好态势,创新资源在加速聚集,科创生态也在优化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西咸新区累计新增科技型企业291家,孵化器12家,专业服务机构48家,新型研发机构27个。

在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下,西咸新区发挥“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作用,推进秦创原建设见效成势。

而围绕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发展,西咸新区各新城、园办已布局58个产业园区,规划面积982万㎡,计划到年底可使用载体达309万㎡。

其中,陕汽、陕煤、延长石油等15家省属国企已率先落户西咸新区,建设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中科院、航天、航空、中核、中车、国药集团等央企和研究院所,以及隆基、创维、南玻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项目相继签约落地。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依托秦创原总窗口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正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西咸新区打通省、市政策兑现渠道,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开展政策咨询、线上申报兑现工作。今年以来,秦创原总窗口已为45家企业落实兑现奖补资金294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银行、投资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大量聚集,引进基金9支,总规模超26亿元,此外还联合陕投发起20亿元秦创原母基金,发起设立总规模30亿元秦创投信托计划。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