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深圳金融业服务实体是根本宗旨,未导致房价飙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帆,张艺璇   2020-08-19 12:10:52

8月18日,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不久后,还将迎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8月18日下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新使命与新探索”的智库圆桌会。在智库圆桌会上,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用了4个结论来总结过去40年深圳的金融业:

1、金融业的支柱地位已经形成。深圳特区40年,GDP年均增速是22%,而金融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是28%;2016年,深圳的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三,而早在本世纪初,深圳的金融业增加值已经位列全国第三。

特别是在最近两三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深圳金融业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今年上半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9.1%,占GDP的比重为16.2%,比重在逐步增加,拉动全市GDP增长1.3个百分点,为深圳经济V型复苏提供了坚实支撑。

2、质量效益居于全国前列。深圳以不到3%的从业人员创造了全市约1/6的GDP,1/ 4的税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截至今年6月底只有1.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2个百分点。证券业表现尤为突出,今年上半年净资产、净资本、净利润均居全国第二位,总资产、营业收入位列全国第一。

3、资本市场发展全球领先。今年6月10日开始,深圳A股上市公司数量超过上海。在上世纪额度制、审批制的情况下,在中小板、创业板的深圳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比重是12%。十大证券公司、十大公募基金里,深圳各占3家,根据今年上半年的统计,创投20强里深圳有5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数量深圳有4000多家,居全国第二。

值得重点提出的是,2015年-2017年深交所IPO数量(不是筹资金额)是全球第一位的,交易量这些年来一直在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纳斯达克和纽交所。

4、拥有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从产业来讲,深圳金融科技比金融业总体表现要好得多。深圳有一批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有一批很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做了布局,比如百行征信,这是全国唯一的个人市场化征信公司,比如全国唯一的金融科技测评公司,包括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院等都落地深圳。

何杰表示,深圳金融业发展有两大原则,一是改革创新,二是服务实体。他专门澄清了不久前的一个说法:深圳因为金融业过度发达导致房价飙升。他表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从2009年到2019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2.3倍,而同期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3.1倍、2.7倍和2.7倍。

从产业结构上看,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了80%,上海超过了70%,而深圳刚刚超过60%。特别是作为实体经济代表的上市公司,深圳是增长最多的,本世纪以来深圳90%的A股上市公司都是民营企业,这也间接证明了深圳的民营经济实力。

何杰还介绍,最近深圳推出了“金融方舟”工程,把受困行业企业进行编组,由银行牵头,券商、创投、担保公司包括深交所提供发债服务,进行救助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纳入3万家企业,发放贷款1800亿,这项工作还在推进当中。

何杰也指出了深圳的金融业存在的不足,他表示,深圳金融业尽管是全国前三,但是严格来讲属于1.5梯队,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在金融市场体系、总部机构、资源聚集等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北京、上海金融业增加值约为深圳1.67倍左右,存款余额分别为深圳的2倍、1.6倍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深圳。

2020年上半年主要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及存贷款指标情况

(数据来源:何杰)

第二个方面,深圳的金融业存在国际化程度低的问题,深圳没有外国领事馆、国际组织相对较少,外籍人士占常住人口比重仅为0.2%左右,低于北京的1%和上海的0.73%;全国41家外资法人银行中深圳仅有5家,约为上海的1/4,北京的1/2。

此外,深圳还存在金融人才缺乏的问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深圳CFA协会从300人发展到1000人,CFA人才增速是亚太地区最快的,但从绝对值来看,仍然只有北京的1/2,上海的1/3,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对于深圳金融业的下一步发展构想,何杰说,在中央的统一定调和深圳的“双区驱动”下,初步构想是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金融+”战略,包括“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等,推动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打造三个中心,全球的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的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的可持续金融中心。

关于金融风险问题,何杰表示,根据过往经验,金融业必须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以商事登记便利化为改革方向的商事登记改革并不适合金融业,当监管跟不上的时候一定要放慢金融创新步伐。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