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班级群不得公开成绩:学生不希望公开讨论,老师可私下告知家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雅婷,实习生,闫智婷   2020-12-03 09:13:25

日前,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发布《滨江区学校班级微信群公约(试行稿)》(以下简称《公约》),以加强学校班级微信群管理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1日报道,《公约》提出教师要有强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意识,不得在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分数)、优劣对比、表扬少数等信息,随即引发热议。截至目前,微博话题“学生成绩排名应该公开吗”阅读量已达3.3亿,有1.8万次讨论量。

对此,杭州滨江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称,出台该项公约是因为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拥有完整的、独立的人格,他们的隐私也应和成人隐私一样得到保护,同时据调查,学生普遍不希望个人在校学习、行为表现等情况在家长群中被过多讨论。

专家表示,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个体的成长,帮助孩子个体的进步,排名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在班级微信群内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本身就是一个不妥当的做法,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对于教师在群里对个别学生的表扬,应持谨慎态度。

官方:学生不希望群里过多讨论在校情况

对于班级微信群的管理,《公约》分为家长篇和教师篇两部分。

在教师篇“合理发布信息”这一约定下,明确提出了教师要有强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意识,不得在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分数)、优劣对比、表扬少数等信息。

经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1日报道后,不得公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问题引发全网热议。“成绩算哪门子个人隐私?没有横向对比哪来进步驱动力?”有网友如此质疑。

对于备受关注的这项公约,滨江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12月2日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早在几年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就已明确规定不得公开发布学生成绩、排名等。

据其介绍,滨江区教育局在出台《公约》征求意见时,有家长提到在家长群中公布成绩、优劣等现象,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对态度。

 “但现在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同样拥有完整的、独立的人格,孩子的隐私也应该和成人隐私一样得到保护。”上述负责人表示,据调查,学生普遍不希望个人在校学习、行为表现等情况在家长群中被过多讨论。家长有权利获知自己孩子在校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访、私聊、约谈等形式告知家长,而不应该通过群里公开成绩排名的方式。

目前,滨江区教育局对学校采用何种平台和家长交流并没有明确规定,微信、QQ、钉钉平台等都有使用,微信的使用频率相对更高,因此此次《公约》率先针对微信群推出,但随着网络平台不断在升级、优化,各学校亦可选择更便捷的交流平台。 

成绩、排名、表扬是否该在群里公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班级微信群内公布学生成绩本身就是一个不妥当的做法,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

2018年12月由教育部等九部门所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第七条规定,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

“已有明确规定不能公开学生的排名。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对线上线下都具有约束力,所以学校、老师在任何场合都不应该对学生排名进行公开。”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

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文战表示,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可以将“成绩排名”视为个人隐私,“优劣对比”意在避免争端,将“表扬少数”列为隐私范围则不太恰当。

对于学生隐私的界定,储朝晖认为,从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个性特征、个人权利、不必要公之于众的信息,都可以视为学生的个人隐私。

在储朝晖看来,在群里公布学生的成绩信息,实则涉及到了不同学生间的比较。“这样的比较可能是基于对学生某一次行为或测试的结果,不能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基本成长状况。”他表示,学生的成长是其在某一个阶段的发展轨迹,是一个整体的状况,这些情况由任课教师掌握即可,没有公之于众的必要。

熊丙奇同样认为不应公开学生排名。“在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个体的成长,帮助孩子个体的进步。以前没有将学生的排名当作个人隐私,而是作为一种公开的激励,但是这样的行为其实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熊丙奇表示,如果家长想要获得自己孩子的信息,可以直接到学校单独了解。

有网友提到,初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自行上校园网查询,并被注明从“A”到“E”五档,并未被公开排名。

“学生自身应该了解自己的成绩,但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排名,排名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储朝晖称,从家长层面来说,一些普通的测验类考试没有了解的必要,而在比较关键、成绩信度较高时,老师则可以在家长有需要的时候与家长进行沟通。

对于教师在群里对个别学生的表扬,储朝晖建议,应持谨慎态度。

“根据平行性教育原则,对某一个学生进行表扬的同时,往往也对其他学生提出了要求和标准。但不同学生的情况有所差别,需要仔细分辨这样的要求或标准是否适用于所有学生,不能一慨而论。”储朝晖说,如涉及到成绩的表扬,就不适宜在群里提及。

家长群应如何定位?

原本用于加强家校沟通的微信班级群,近年来也因各种沟通及信息让双方产生矛盾。

在对家长群这一沟通平台的认识上,熊丙奇表示,家校群的构建,实际上异化了家校关系,增加了家长和老师的负担。

“最好的家长群公约应该是告诉家长和老师,家长群就是工作群。学校在群里发布关于家长的通知和需要家长了解的政策,除此之外,家校群应该保持安静状态,包括育儿信息和交流信息全部不应该在群里发布。这样家长、学生和老师的负担都可以得到减轻。现在老师和家长都把注意力放在家长群上,实则成为了一个矛盾的导火索。”熊丙奇认为,从这一角度而言,公约还不够彻底。

对于将班级家长微信群仅作为“工作群”,不发布工作无关信息的建议,滨江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这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做法。微信群是家校间、成人间的沟通平台,更需要一种理性,毕竟,家长群不能代替教育,作为工作平台的确更为贴切一些。

“公约毕竟不同于法律法规,主要以引导为主,更需要的是自觉内化,进而实现从规则要求到伦理精神,从私德倡导到公德遵守,从个体变化到团队动力,从净化网络环境到构建健康有序的成长环境。”该负责人称,区教育局未来将会持续关注《公约》的执行情况,希望公约最终起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