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香港连续多月低通胀进而通缩,但香港政府仍然计划推出新一轮通胀挂钩债券(inflation-indexed bond,简称iBond),市场预计规模与以往六批iBond一样,仍为100亿港元。有鉴于当前的风险环境,港府更是计划将最低付息率提高1个百分点,至2个百分点,令回报颇具吸引力。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10月4日在政府网站上发表“司长随笔”,宣布了本次政府债券发行计划。他同时表示计划发行以65岁或以上长者为对象的“银色债券”。银色债券概念与通胀挂钩债券类似,两种债券合计规模为130亿港元,如果市场反响热烈,将考虑加码。
暂时通缩下仍忧中长期通胀风险
港府统计处上月最新数据显示,香港7-8月已出现通缩,综合消费物价指数(CPI)按年分别为-2.3%、-0.4%。事实上,1-6月的通胀率也已回落,属近年来较低水平。
尽管如此低通胀率令推行iBond看似没有必要,但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通胀风险“不可忽视”。他称,环球低息环境将持续一段较长时间,而海外主要市场相继大规模推出货币宽松政策,带来“中长期”的通胀风险。
陈茂波透露,今年的iBond最低息率保证达2厘,较以往的iBond保底息率高1厘。他指,在目前的超低息环境中,相关的息率提升“无疑具有不俗的吸引力”。如果未来通胀升温,iBond回报将与CPI升幅挂钩,令所赚取的回报至少能跟得上通胀。
零售债券促进香港债券市场发展
事实上,iBond当年的推出正与“低利率、高通胀”的环球经济变化有关。港府自2011年首次在《财政预算案》中提出推行iBond,目的是为香港市民提供一个应对通胀的投资选择。此外,iBond是一种零售债券,港府也希望借此发展香港的零售债券市场。
香港市民可在零售市场申购iBond,每一手iBond为1万港元。iBond为三年期,每半年付一次息,到期日全部付清本息。由于结构简单易明,陈茂波称“这为不少小投资者打开了投资债券的渠道”。
从2011年至2016年,政府推行六批iBond。前六批iBond定息仅为1个百分点,以此为最低派息水平,跟随派息前六个月香港通胀率进行浮动。根据实际的派息情况,iBond表现不俗,一度达到4个百分点以上,但2015年后却回落到2%以下,最低时仅为1.02%。
陈茂波表示,iBond的设计有“两头兼顾”的优势。如果综合CPI为负数,iBond设计有最低回报保证,可确保投资者不会陷入零回报。
在投资者印象中,债券通常属于“批发式”大型机构销售产品,但香港有不少以小投资者为对象的“零售型”债券。陈茂波表示,iBond、银色债券、国家财政部以及其他企业在香港发行的零售债券,这些产品让资金融通及配置更有效率,也让市民在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并推动香港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