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基金排名,登顶的基金,就像一首裹挟着致命诱惑的海妖之歌,让投资人难以抵挡诱惑。
然而,22年来基金业绩冠军,值得追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历史业绩显示,当年冠军的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它们如今业绩参差不一。
22年基金冠军大数据
公募基金始于1998年,当年3月27日,首批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成立。
记者统计了自那以来的22年(1999-2020年)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的22只冠军基金的情况。
总体来看,22年的主动权益类公募冠军中,年度最高收益率是2007年的华夏大盘精选(226.24%),最底是2008年的华夏回报A(-24.52%)。
值得一提的是,在22年中有4年,既使是主动权益类基金冠军也出现亏损。分别为2001年、2002年、2008年、2011年。
具体来看,22年以来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冠军分别为:1999年的基金安信52.29%、2000年的基金天元基金天元60.55%、2001年的基金兴华-3.84%、2002年的基金兴华-2.63%、2003年的博时价值增长34.35%、2004年的泰达宏利成长17.09%、2005年的广发稳健增长A16.93%、2006年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182.27%、2007年的华夏大盘精选226.24%、2008年的华夏回报A-24.52%、2009年的华夏大盘精选116.19%、2010年的华商盛世成长37.77%、2011年的博时价值增长-7.94%、2012年的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A31.70%、2013年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80.38%、2014年的工银瑞信金融地产102.49%、2015年的易方达新兴成长171.78%、2016年的国泰浓益C92.1%、2017年的东方红沪港深56.6%、2018年的博时鑫瑞A9.87%、2019年的广发双擎升级A121.69%、2020年(注:前三季度)的广发高端制造A95.68%。
自1998年第一只基金问世以来,能够蝉联或者两次以上夺冠的基金仅有三只。
分别为:基金兴华(2001年、2002年,换基金经理);博时价值增长(2003年、2011年,换基金经理);华夏大盘(2007年、2009年,皆是王亚伟任基金经理)。
即是说,22年来两次以上夺冠的基金仅三只,其中有两只换了基金经理,而王亚伟连续三次夺冠,分别为2002年的基金华兴(当年回报-2.63%)、2007年和2009年的华夏大盘,夺冠当年收益率分别为226.24%、116.19%,王亚伟的这一业绩至今无人能超越。
总体来看,22年里,主动权益类基金冠军的宝座,每位基金经理都想坐,但基本上是一年一换,只有王亚伟是个例外。
冠军基金值得追吗?
2019年,刘格菘名动基金界,他掌管的三只基金广发双擎升级混合、广发创新升级混合、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分别夺得了基金业绩的前三甲。
今年前三个季度,上述这三只基金的收益率分别为48.62%、54.51%、45.55%。业绩超过平均收益。
刘格菘去年业绩大火之后,广发基金顺势推出多只新基金由刘格菘管理。包括在2019年12月25日推出了广发科技创新混合、2020年1月22日推出了广发科技先锋混合,并且在2020年3月18日推出了广发小盘成长混合C,2020年6月17日推出了广发双擎升级混合C。
上述4只基金,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收益分别为27.62%、32.16%、32.74%、14.94%。
刘格菘今年掌管的基金业绩,尽管不如去年那么突出,但总体还不错。
但并非所有的冠军基金经理都有这样幸运的业绩。
历年的业绩冠军,很容易出现冠军魔咒。
比如任泽松2013年管理的中邮战略新兴以80%的收益率登顶基金冠军。这只基靠着布局小盘次新股获得高收益,但后来不再灵验。
基金没变,基金经理没变,但是市场变了。
当市场风格转换,基金经理投资偏好不变,于是收益暴跌。
一只基金成为冠军基金,有时跟运气有关。
从历年的冠军基金来看,有数据可查的17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它们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回报中,最低的是2014年冠军工银瑞信金融地产,达3.41%,最高的是2006年冠军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达50.76%。
可见,这些冠军基金也不一定年年能拿好业绩。
选基要点
对于选基,格上财富高级研究员张婷认为,最为关键的就是基金经理投资研究能力。
这是基金能否取得良好业绩的关键因素,而基金经理的研究主要从几个维度入手:
一是基金经理长期业绩的水平以及业绩持续性,比如3年、5年的维度进行业绩的考察,由于主观基金经理的产品持仓基本上趋同,所以,可以选择其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进行研究,建议聚焦在长期视角,不要仅仅以半年或者一年的基金业绩去做评判;
二是基金经理的能力圈,从基金经理的研究履历背景以及过往的持仓情况,能够看出基金经理的行业研究偏好、风格属性、换手率、投资理念等等,如果基金经理的能力圈稳定,并且在不断的进化,坚守自身的投资理念,那么,基金大概率就能取得不错的收益;
三是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情况,有些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增加极其迅速,如果短期难以消化骤增的规模,就会影响基金的超额收益获取能力,这是投资者需要警惕的地方,尤其是在市场相对高位,规模增加越快,后期的操作难度会越大。
上海证券赵威的研究表明,历史业绩确实不代表未来表现,但产品在过往运作中体现出来的管理能力是具有可持续性的。
历史业绩是已经发生的结果,而投资要找的是未来成功的原因,所以要看淡历史业绩,看重业绩的源动力。
赵威认为,要正视人类有限理性的本质,克服人性弱点,更立体的看待基金排名。“重视基金的长期管理能力,远离短期评价。在短中长期的产品分组中,短期绩优产品组的累计业绩总是最差的。远离短期评价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投资结果。”赵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