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正财经顾晨浩:半导体设备作为新质生产力基石空间巨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邓浩   2024-06-17 19:07:3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邓浩上海报道

半导体产业既有周期属性又有成长属性。在经历长达近两年的周期底部之后,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已实现连续5个月同比增速为正,行业景气度正在触底回升。

近年来汽车向电动智能化转型,加上生成式AI方兴未艾等新兴需求爆发,正在拉动高端芯片的出货量快速增长,而半导体设备处于产业链上游,是半导体产业链的基石,在目前海外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加大自主可控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

汇正财经首席研究员顾晨浩在21世纪卓越董事会(无锡站)活动中称,随着自主化率的提升,按照测算,按照65%的资金来看,本土的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在未来的3-4年中,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元左右。

产业规模市场增长空间大

汇正研究所统计,到2022年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的规模达到了将近1400多亿,半导体设备的自主化率达到了20.6%。

目前的自主化率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来看,这个目标尚未达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是自主可控要达到70%以上,甚至更多。从相对的数字来看,2018年市场规模从500多亿到2022年的1400多亿,增长规模扩充还是比较大的,同时国产化率也从7.5%增长到20.6%。目前中国半导体的市场现状相对来说是比较充足的,但是自主化率是远远不够的。”顾晨浩表示。

顾晨浩介绍,从半导体设备的细分领域来看,有些自主化率目前这几年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一定的突破,特别是过去一两年中,像一些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CMP设备都已经达到了20%以上,清洗设备热处理、去胶设备已经能够达到40%。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如果按照70%的自给率来看,未来几年中,整个资本投入的开支应该非常庞大。未来的5-6年中,半导体设备的资本开支大概要能够达到1万亿的水平,如果按照每年增速的递增来看,可能最高的一年峰值投入资金规模大概能达到3000亿的水平。”顾晨浩预测。

特别是近期大基金三期已经落地,相关注册资本达3440亿元,约是前两期之和。从政策端可以反映目前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程度。

“此前两期基金,当时主要投向的方向就是半导体材料、设备,也孵化出了一些国内行业中技术比较成熟的公司。现在三期规模超过前两期,意味着它会带动国内的半导体产业链,在未来几年中催生出大量的投资机会。”顾晨浩表示。

光刻机等薄弱环节是关键

不同于其他行业普遍存在的内卷,顾晨浩认为,在半导体设备行业当中,这个现象相对来说会更好一些,因为这里面掌握的一些先进技术,目前国内头部企业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半导体行业并非所有玩家都能分享到这块蛋糕,更多的技术突破可能只能掌握在一些头部的企业当中。

“光刻机依然是我们最为薄弱的,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这块的技术壁垒相当高,目前28纳米我们已经完全自主可控,接下来就是往14纳米的技术水平去进一步发展。我相信一旦攻克14纳米以后,我们70%的自主可控率目标就能非常好地完成。同时,如果再进一步的未来,我们能够攻克7纳米的话,就能实现90%以上的自主化率,从而才能够真正摆脱海外国家的束缚。”顾晨浩坦言。

“我们现在一定要举国力量,投入大量资金去进一步加快高端半导体设备的发展。而如此之大的市场规模,这些细分领域有很多投资机会。尤其是最高端的光刻、离子注入,这些自主化率低,同时它的行业规模能够排在前几位,相对来说它的确定性和空间会来得更大一些。”顾晨浩认为。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