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欧雪深圳报道
11月24日,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暨深圳国际海洋周开幕。
当日,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浚洋1”、水下采油树等一系列高端装备亮相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简称“2022海博会”)。
2022海博会为期3天,包括展会、论坛、配套三大板块,总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预计参展参会单位超过1000家。从展馆来看,参展商多分布在七大领域,即海洋港口与航运、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与环保、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洋旅游与文化。
深圳市特区建发集团在海博会上展示了海洋新城规划建设情况。据了解,海洋新城项目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先锋范例。根据项目开发建设计划,预计2025年形成中欧蓝色产业园雏形,2035年全面建成高品质海洋产业示范园,形成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以中欧蓝色产业园和金港商务大厦为试点,出台“一园一策”海洋产业扶持政策,将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形成可供复制的海洋空间范本。
近年来,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态势明显。近6年来,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三成左右。此外,2021年,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是2015年的2倍,海洋专利授权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6.3%、43.4%。
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态势明显
“2021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海洋新兴产业动能积蓄增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在2022海博会上称。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作主旨发言时也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海洋传统产业受市场空间限制逐步萎缩,海洋新兴产业则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未来,将会有更多新业态、新产业萌芽发展,不断壮大。”
在展会现场,中国海油携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展出。据现场展示人员介绍,“深海一号”设计疲劳寿命达150年,在建造阶段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了10多项行业难题。
此外,现场展出的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近期已投产,标志着我国成功解锁深水超大型导管架平台油气开发新模式。展示人员表示,包括“海基一号”在内,公司目前有三座深水导管架平台盘活三个油田,动用原油地质储量近亿吨,高峰年产能近500万吨,单个油田可节省开发投资超10亿元。
除了传统的深海油气资源外,海洋新能源产业也正逐步进入大众视线。展会上,中集集团的海洋新能源产业以海上风电、绿色氢能、碳捕捉与封存利用为代表,展出海上光伏板、基于海上光伏的海域综合开发方案、海洋新能源解决方案等。
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战略总监潘细录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虽然海上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比地面的要高,但随着商业模式不断成熟,未来光伏要比风电有更大的下降空间。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正式落户广东
按照“北东南,浅海+深远海”的布局,自然资源部正分四个场区系统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
本届海博会上,自然资源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自然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协议》,标志着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正式落户广东,更标志着部省合作共同贯彻落实海洋强国建设重大部署迈上新的台阶。
濒临南海、毗邻港澳,优异的地理位置助推广东成为海洋大省。目前,广东海洋科技创新活跃,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全省基本形成行业门类齐全、优势产业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99万亿元,连续27年稳居全国首位。
珠海万山建设试验场的地理和海洋资源条件优越,“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局在珠海万山规划建设海洋能海洋试验场。经过多年建设,珠海万山波浪能试验场初具规模,开展了波浪能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此次,依托万山试验场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的海洋试验场,将不断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海洋强国和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在国家整体规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