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波士顿咨询吴新艺:双碳目标下中国企业已有行动,但准备仍嫌不足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青亭   2021-07-29 19:31:13

中国“双碳目标”的确立,无疑是对各行各业的一次大考。如何尽早实现低碳转型,成为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近日,由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联合国契约组织(UNGC)共同撰写的研究报告《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路》在北京正式发布。通过对标业内近50家领先企业的最佳实践,报告针对六大行业提出脱碳举措建议,并剖析了7家行业代表企业的实践案例。

波士顿咨询全球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吴新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在这场绿色浪潮下,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行动,以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为代表的众多国企央企都带头制定了目标和举措,但整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准备是存在不足的。

举例来说,吴新艺指出,在碳盘查方面,不清楚如何拆解企业活动,并分别划入范围一、二、三;在碳中和目标和时间线设定方面,缺乏对于企业碳中和目标针对范围的认知;对目标以及时间点的设定也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对于关键举措的可行性及其产生的减排效果缺乏清晰认知。

为此,报告提出,企业在制定碳中和路线图过程中有三大关键环节——碳基线盘查、减排目标设定和减排举措设计。

其中,开展碳盘查、确定碳排基线是企业实现碳中和转型的第一步。排放系数法由于更具操作性获得广泛使用,是大多数标准广泛采用的评估方法。在依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使用排放系数法进行盘查时,企业应考虑从四大维度着手开展行动,即界定组织边界、明确盘查温室气体种类、梳理相关活动及评估活动层面的排放量。

设置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碳中和路线图的另一重要步骤。在制定自身切实可行的碳中和目标时,企业需要将四大维度纳入考量:明确减排目标的雄心水平、明确选取目标类型、确定目标涉及范围、制定详细减排时间表。在各类目标制定参考标准中,科学碳目标行动(SBTi)凭借良好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覆盖面,已迅速成为最受认可的将企业减排目标与《巴黎协定》对齐的方法。

设计脱碳举措也是企业规划碳中和路线图的关键一环。本次报告主要覆盖交通运输、农业食品、工业制造、建筑、数字信息、金融服务六大基础设施行业。据测算,这六大行业占全球排放总量约70%,同时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在净零转型进程中将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报告指出,在执行碳中和路线图的同时,高瞻远瞩的企业还应提前布局、投资气候科技,为更长远的人类命运造福。九大潜在气候技术投资方向包括:自动驾驶技术,碳捕捉、利用和存储技术,电动车技术,储能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绝热材料,高效光伏发电材料,海上风电技术,超导技术。

吴新艺表示,碳中和并不一定会带来“企业成本增加、电价上涨、物价水平上升”,绿色转型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要考虑多项因素,企业需要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作出理性判断。应该看到,碳减排举措相较碳税是成本更低的选择。

“前期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投资可能确实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长期来看,用电量的降低和电费的下降都将推动企业运营成本下降。同时,良好的气候表现可提升企业ESG排名,从而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吴新艺说。

《21世纪》:在你看来,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据你的了解,在“双碳目标”下,中国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吗?总体而言,企业对绿色转型有充分准备吗?

吴新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最大的难点在于平衡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发展“减碳”举措不应本末倒置。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行动,以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为代表的众多国企央企都带头制定了目标和举措。但整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准备是存在不足的。

我们在和企业的沟通过程中观察到他们通常遇到以下问题:在碳盘查方面,不清楚如何拆解企业活动,并分别划入范围一、二、三;在碳中和目标和时间线设定方面,缺乏对于企业碳中和目标针对范围的认知(是仅覆盖范围一、二,还是囊括范围一二三);对目标的设定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缺乏对于碳中和定义的理解;时间点设定缺乏科学依据,对于关键举措的可行性及其产生的减排效果缺乏清晰认知。

另外,在关键减碳举措及行动计划制定上也存在核心痛点。比如,采购绿电(风能、太阳能)是最有效的减碳举措,但在中国尚未有成熟机制支撑企业直接采购绿电;很多企业不清楚可以通过哪些举措降低碳排(工艺流程改善,建筑节能设计等);很多企业虽然在做各项节能举措,但不清楚如何将这些举措有效转化成碳减排量,从而服务企业的碳中和路线设定。

《21世纪》:在“碳中和”大潮下,人们也有一些顾虑,比如,企业成本增加、电价上涨、物价水平上升。怎么看这些潜在的挑战和风险?

吴新艺:碳中和其实并不一定会带来“企业成本增加、电价上涨、物价水平上升”。绿色转型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要考虑多项因素,企业需要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作出理性判断。

应该看到,碳减排举措相较碳税是成本更低的选择。减排举措投入确实会于短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成本。但世界各国在远期很有可能将针对碳排放推出碳税。碳税对于企业而言将是更大一笔成本。因此,从长远成本节降的角度来看,企业尽早采取节能减碳举措将有利于其有效应对碳税实施。

实际上,碳减排举措通常和降本增效息息相关。前期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投资可能确实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长期来看,用电量的降低和电费的下降都将推动企业运营成本下降。同时,良好的气候表现可提升企业ESG排名,从而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另外,碳减排对公司的正面作用显著,绿色转型有利于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提升终端消费者对于品牌认知,从而促进企业销售额上涨,帮助提前布局的企业实现弯道超车。

《21世纪》:如何评价在经过10年试点之后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怎么看中国的碳价的增长空间?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将对各个经济部门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吴新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是中国碳中和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切实鼓励碳中和先进单位、鞭策后进单位的有效工具。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主要针对的是电力企业,其它关键控排行业的企业(钢铁、石化、化工、水泥、造纸、航空、有色)需要对交易平台保持紧密关注,预计短期内碳交易市场将覆盖这些行业,八大控排行业之外的企业也应当积极关注碳交易平台的覆盖范围变化。

关于碳价,当前碳价水平较低的核心原因是配额供给过多,配额需求不足。按照生态环境部《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重点控排企业2019和2020年的配额是完全免费分配的,且当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缺口量占其经核查排放量比例超过 20%时,其配额清缴义务最高为其获得的免费配额量加20%的经核查排放量。由此可见,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初期,碳配额宽松甚至盈余,减排企业对于碳配额需求不足。参考欧盟排放体系的改革进程,中国很可能在未来由初期以免费方式进行配额分配过渡到拍卖分配,并缩紧配额供给。这将有效提升控排企业的配额需求,从而提升碳价。

《21世纪》: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碳边境关税(CBAM)政策立法提案,正式启动立法进程。这将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很多企业担心,这会推高出口成本,你有怎样的建议?

吴新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7月14日警告,称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可能会改变贸易模式,有利于资源效率高、工业生产碳排放较低的国家,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对缓解气候变化作用不大。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覆盖行业为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等,因此,对排放密集产品征税将带来中欧贸易“碳障碍”。短期来看,CBAM将增加我国出口成本,若企业积极采取行动,长期影响将逐步弱化。

短期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增加我国出口成本,削弱我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但长期看,若企业(尤其是碳密度高的企业)积极采取行动,加速低碳转型发展,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影响将会逐步弱化。

全站地图